新型储能崛起!电化学储能为何一枝独秀?
在各种储能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,新型储能商业模式也找到了新的路径。
在“双碳”目标推动下,能源行业正面临新的变革,作为行业重要一环的储能温控,也迎来了高速发展期。
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(CNESA)数据显示,2021年以前全球每年的储能项目新增装机规模基本维持在6HW左右,而2021年新增装机达到18.3GW,同比增长181.54%,其中以锂离子电池为代表的新型储能是储能装机的主要增量。同时,根据CNESA数据,2021年全球新型储能新增装机达10.24GW,同比增长82.8%,2016—2021年的年平均复合增长率达到69.11%。就国内而言,2022年国内新型储能新增装机6.90GW,同比增长182.07%,累计装机达到12.70GW。
“新型储能”指的是除抽水蓄能以外的新型储能技术,包括新型锂离子电池、液流电池、飞轮、压缩空气等。这些储能技术,包括比较成熟的锂电储能,也都是各有各的优势,同时也各有各的局限性。对于电力系统来说,新型储能不但可以提升电力系统的调节能力,还可以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。通俗理解,新型储能就像是一个“充电宝”,在用电低谷时“充电”,在用电高峰时“放电”。随着波动性、间歇性的新能源电力不断增长,“充电宝”的作用日趋明显,与此同时,新能源“充电宝”的选项,也逐渐多样化。
那么,新型储能“家族”中成员分布情况如何呢?最新发布的《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3》提到,在已投产的新型储能装机中,锂离子电池储能仍占主导地位,占比约94.5%。2022年新增装机中,压缩空气储能、液流电池储能发展提速,占比分别达到3.4%、2.3%。此外,钠离子电池储能、二氧化碳储能、重力储能等新技术陆续开展示范应用,我国新型储能技术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。
——电化学储能“一枝独秀”
虽然新型储能逐渐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,多元化趋势也逐渐显现,但目前来看,新型储能领域仍呈现电化学储能“一枝独秀”的现状,其他新型储能则受到市场和资本冷遇。顾名思义,电化学储能是指利用化学元素做储能介质的各种二次电池储能,充放电过程伴随储能介质的化学反应或者变化。主要包括铅酸电池、液流电池、钠硫电池、锂离子电池等。目前以锂电池和铅蓄电池为主。
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、欧盟科学院院士孙金华曾表示,在“双碳”国家战略目标和新能源革命的大背景下,大力发展电化学储能的趋势不可逆转。
电化学储能何以能“一枝独秀”?电池的成本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科技创新,是推动电化学储能相较于其他新型储能更快发展的一大原因。此外,全球电池行业高速发展,在高需求的环境下,电池行业也迎来自己的黄金时代。“电化学储能拥有更高的能量密度,产业链配套更加成熟。”在厦门科华数能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崔剑看来,其他新型储能受市场和资本冷遇的原因在于,在场景应用、技术、成本、建设周期、转换效率及选址要求上,电化学储能更具优势,具有高度的灵活性、安全性和性价比。
近日,国家能源局组织发布《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》,对新型储能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指导。《蓝皮书》明确,打造“新能源+”模式,加快提升新能源可靠替代能力,深度融合长时间尺度新能源资源评估和功率预测、智慧调控、新型储能等技术应用。业内人士分析称,短期更看好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发展,可以进一步细分为锂电池储能、钠电池储能、液流电池储能等,从目前的发展现状对比来看,电化学储能是在安全性、能量密度、成本、发展路径等方面性价比高的技术方向。华电国际(600027)相关负责人也表示,公司目前正在积极推进多个涉及新型储能业务的项目,有几项在做前期准备,已经投产的一项为锂电类项目。此外,甘肃电化学储能并网规模持续高速增长,五月底,甘肃电网储能并网容量突破百万千瓦,达到101万千瓦/214万千瓦时;几乎同期,山西省规模教大的锂离子电化学储能电站全面落成,国网时代华电大同热电储能工程一次性全容量并网成功,投入试运行。
即便是较为成熟的电化学储能也同样需要关注安全问题。去年9月,位于美国加州蒙特利县的埃尔克霍恩变电站发生火灾,火灾由特斯拉的储能系统Megapack起火所致。从全球范围的电化学储能项目来看,特斯拉Megapack储能系统的火灾事故,不是个案。据不完全统计,截至去年9月,全球总共发生了60多起电化学储能火灾事故,大部分储能电池使用的是三元锂电池,事故发生时段主要在设备调试阶段和充放电后的休止中。如何保障安全与稳定,是发展电化学储能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。业内普遍认为,未来电化学储能电站的安全管理应覆盖全生命周期,构建本体安全、主动安全、消防防御三重防线。对此,孙金华提出,在电池开发方面,研发难燃、不燃的电池材料,构建本体安全电池体系第一道防线;在电池应用方面,通过多信号融合和基于热失控模型的预警,保障电池使用过程安全的第二道防线;在火灾处置方面,研发多次灭火技术,抑制电池复燃,形成消防安全第三道防线。
——共享储能遍地开花
在各种储能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,新型储能商业模式也找到了新的路径。新能源消纳与电网调峰压力日益突出,为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带来挑战。近两年,共享储能呈异军突起之势,其以调度运行更高效、经济效益更凸显、运营路径可持续等优势,成为促进新能源配置储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。
据了解,“共享储能”概念最早由青海省于2018年提出,青海省将共享储能的充放电模式由每日“一充一放”调整为“多充多放”,通过提高储能电站利用率来实现经济收益。之后,全国迅速跟进。根据不完全数据显示,2022年,全国共享储能报备项目数目一度出现“井喷”,陕西、山东、浙江、河北、四川成都、安徽、广西、湖南、青海、河南等十省市先后公布新型储能示范项目216个,规模合计22.2GW/53.8GWh,其中新增的共享储能项目达到38GWh。
共享储能本质上是引入第三方投资商,由第三方投资建设的集中式大型独立储能电站,除了满足自身电站需求外,也为其它新能源电站提供服务;电站通过双边协商、双边竞价及单边调用等模式参与电力交易,降低新能源场站弃电量,并参与电力辅助服务市场。在共享储能模式下,业主无需承担建设储能电站成本,只需每年支付租赁费,有利于减轻一次性投入的资本开支,缓解资金压力;第三方共享储能的投资商需承担建设储能电站的费用,收益来源为稳定的租赁费用,若考虑调峰辅助服务的收益,经济性较好,收益可观。2022年伊始,内蒙古、浙江相继发布指导意见,提出投资建设共享储能,研究建立电网替代性储能设施的成本疏导机制,激励新能源发电侧储能项目落地。共享储能的火热也从另一个侧面促进了各种新型能源技术的发展。
纵览全国已推行的共享储能商业模式,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:为新能源电站提供储能能力租赁服务,获取租赁收益,是目前大部分独立共享储能电站最主要的收益来源。二是通过与新能源电站进行双边竞价或协商交易,进行“低充高放”,降低新能源电站弃电率,实现双方利益共享和分摊。这主要在青海等新能源消纳形势严峻的省份应用。三是通过单边调用,参与电力辅助服务,储能电站获取调峰、调频辅助服务费等,该模式主要应用于山东、青海、甘肃等省份。四是在电力现货试点省份,通过参与电力现货电能量市场,实现峰谷价差盈利。
目前新型储能正处于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阶段,产业体系逐步成熟,是形成多种商业模式的关键时期。除了共享储能外,削峰填谷、容量出租或出售、电网有效资产回收等储能商业模式,也逐渐吸引着各方主体主动投身储能发展与建设。
(稿源:中国小康网)
下一页:
推荐新闻
03
2025
/
07
22
2025
/
05
11
2025
/
04